2025年高考预测465分能上西北大学,有意报考该校的高考生可以参考历年录取分数线;根据2024年的分数线来看,青海考生需要达到465分以上能上西北大学;浙江考生需要达到621分以上能上西北大学。

西北大学历年各省最低分数线汇总
对于2025年高考生而言,西北大学历年来的录取数据非常有参考价值。以2024年为例,西北大学在青海的本一批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65分。如果2025年青海的本一批理科考生分数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最高分数线,那么其被西北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将会非常高。
| 省份 | 年份 | 科类 | 录取批次 | 最低分 | 最低位次 |
|---|
| 北京 | 2024 | 综合 | 本科批 | 613 | 8472 |
| 天津 | 2024 | 综合 | 本科A段 | 606 | 10384 |
| 河北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81 | 7708 |
| 河北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72 | 35109 |
| 山西 | 2024 | 文科 | 本一A | 546 | 3715 |
| 山西 | 2024 | 理科 | 本一A | 568 | 16711 |
| 山西 | 2024 | 理科 | 本一A1 | 571 | 15690 |
| 内蒙古 | 2024 | 文科 | 本一批 | 546 | 1962 |
| 内蒙古 | 2024 | 理科 | 本一批 | 549 | 11329 |
| 辽宁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91 | 2537 |
| 辽宁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84 | 19466 |
| 吉林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75 | 1802 |
| 吉林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64 | 12216 |
| 黑龙江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72 | 2556 |
| 黑龙江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75 | 13751 |
| 上海 | 2024 | 综合 | 本科批 | 523 | 13763 |
| 江苏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95 | 4943 |
| 江苏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84 | 44461 |
| 浙江 | 2024 | 综合 | 一段 | 621 | 33166 |
| 安徽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79 | 6671 |
| 安徽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85 | 35375 |
| 福建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81 | 2482 |
| 福建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601 | 15591 |
| 江西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93 | 2595 |
| 江西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85 | 17556 |
| 山东 | 2024 | 综合 | 一段 | 582 | 36567 |
| 河南 | 2024 | 文科 | 本一批 | 556 | 10619 |
| 河南 | 2024 | 理科 | 本一批 | 591 | 30123 |
| 湖北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83 | 4012 |
| 湖北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96 | 19537 |
| 湖南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50 | 9295 |
| 湖南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60 | 34533 |
| 广东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84 | 5594 |
| 广东 | 2024 | 物理 | 本科批 | 567 | 50829 |
| 广西 | 2024 | 历史 | 本科批 | 595 | 1662 |
西北大学怎么样
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。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。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、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,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,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。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。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。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。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。现为首批国家“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”,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院校、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。
学校现有太白校区、桃园校区、长安校区三个校区,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。现有24个院(系)和研究生院,89个本科专业,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、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、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。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(涵盖5个二级学科)、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,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,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。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,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,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,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,3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,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,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80个省部级科研基地。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,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,双聘院士(教授)5人,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项目入选者17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,国家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人选17人,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,科技部“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6人。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,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,研究生10000余人,留学生1000余人。